很多化療病友常問,化療后骨髓抑制時間會有多長時間,什么時候能恢復正常血象?每一種化療藥骨髓抑制時間不同,今天我們就把常見的化療藥物梳理一下。
一、化療后影響血象恢復的因素
l 抗白血病藥物劑量及時間不同,導致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的嚴重程度和恢復時間差異甚大。
l 患者初治或復治,在骨髓抑制期并發(fā)各種感染、營養(yǎng)不良等情況,也會造成骨髓造血恢復延遲。
l 以往接受過的化療療程數(shù),隨著化療周期數(shù)的增加,骨髓抑制程度會逐漸加重,抑制時間逐漸延長。
l 患者原發(fā)血液病疾病狀態(tài),如白血病不緩解、嗜血細胞綜合征患者嗜血活動狀態(tài),血象恢復會不良。
l 患者的年齡、體質狀況等諸多因素均可影響造血功能的恢復。老年患者的骨髓抑制期相比于年輕患者更長;
二、化療后骨髓抑制分度
三、中性粒細胞下降
大多數(shù)抗腫瘤藥物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,各類藥物抑制骨髓造血的表現(xiàn)有所不同。
l 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,如抗代謝藥物,甲氨蝶呤(MTX)、阿糖胞苷(Ara-C)、6-巰基嘌呤(6-MP)、6-硫鳥嘌呤(6-TG)、吉西他濱在常規(guī)劑量情況下,中性粒細胞在化療最后一劑應用后7-10天下降,2周左右達到最低點,3周后便可恢復正常。
l 烷化劑類藥物,如環(huán)磷酰胺(Cy)、氮芥等(Mullins)等,在常規(guī)劑量時中性粒細胞降到最低點的時間為7-15天,恢復時間為18-28天。
l 亞硝脲類藥物,如卡莫司汀(BCNU)、洛莫司汀(CCNU)和司莫司汀(Me-CCNU)等所致中性粒細胞減少和恢復最慢,中性粒細胞約在用藥后1個月時降到最低點,35-60天才恢復正常。
l 蒽環(huán)類抗腫瘤抗生素,如柔紅霉素(DNR)、多柔比星(ADM)、吡柔比星(THP)和去甲氧柔紅霉素(IDA)等,天然抗白血病藥物三尖杉酯堿以及其他類抗白血病藥物羥基脲(HU)、順鉑、左旋門冬酰胺酶(L-ASP)等均可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抑制。
血常規(guī)結果提示 中性粒細胞(Neut) < 2.0×109/L。根據(jù) NCI-CTCAE 5.0 標準將中性粒細胞減少分為 4 級:
免疫力低下患者:白細胞低于1×109/L或中性粒細胞低于0.5×09/L 的患者需要進行保護性隔離。(見公眾號道培科普:移植科醫(yī)生教您如何平穩(wěn)度過化療后粒細胞減少期)
四、血小板下降
除中性粒細胞減少外,各類抗白血病藥物還可引起血小板減少。血小板下降難以恢復,在用刺激因子的情況下可能需要7-14天恢復到正常水平,因此化療后血小板的恢復是相對漫長的過程?;熀笱“逑陆低ǔJ侵卸然蛘咻p度下降,重度下降比較少見,比如下降到需要行血小板輸注。發(fā)現(xiàn)明顯的黏膜出血、胃腸道出血、中樞神經出血或者皮膚出血,及時同醫(yī)生聯(lián)系。(預防措施見公眾號“血小板低下,我們應該注意什么”)
五、貧血及紅細胞變化
除抗白血病藥物導致骨髓抑制引起紅細胞計數(shù)下降導致貧血,紅細胞計數(shù)的恢復一般比中性粒細胞恢復更慢一些。某些藥物如甲氨蝶呤(MTX)通過抑制DNA合成可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,羥基脲(HU)也常導致巨幼紅細胞性貧血。有報道使用氟達拉濱產生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。
六、凝血障礙
除血小板減少引起出血外,有些化療藥物還可導致凝血功能障礙,常見的有左旋門冬酰胺酶(L-ASP),該藥可抑制肝臟各種蛋白質的合成,用藥后75%的患者可出現(xiàn)凝血指標異常,凝血酶原時間延長,停藥后1-2周內可恢復正常。某些抗生素如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,可致維生素K缺乏,從而導致凝血障礙、出血傾向,其機制可能與合成維生素的腸道菌群受抑制相關,應監(jiān)測凝血酶原時間,必要時額外補充維生素K。
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后,因中性粒細胞減少而并發(fā)感染,應予以積極抗感染、重組人類粒細胞或粒細胞-巨噬細胞刺激因子促進中性粒細胞的恢復為了盡快促進骨髓恢復,保證化療周期的按時進行,并減少因骨髓抑制所導致的感染,出血等并發(fā)癥,對于化療期間出現(xiàn)的骨髓抑制較輕的患者,可以考慮口服促造血藥物。如果骨髓抑制明顯,則應該給予皮下注射促造血藥物應用,甚至配合血制品的輸注。
參考文獻:白血病治療學第二版.陸道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