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血干細胞移植(HSCT)是通過大劑量放化療預處理,清除受者體內的腫瘤或異常細胞,再將自體或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給受者,使受者重建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統(tǒng)。患者在回輸造血干細胞之前,需要接受大劑量放射、化學治療的方式,叫預處理,是移植前必須的操作。
TBI(全身照射)及大劑量化療,如阿糖胞苷、環(huán)磷酰胺、司莫司丁等藥物對消化道黏膜上皮細胞會造成損傷,引起食欲下降、惡心、嘔吐,嚴重者嘔血、腹瀉、口腔潰瘍等副作用,我們應怎么應對?
化療造成的惡心嘔吐
根據(jù)惡心嘔吐與化療的關系,可分為3種類型:
急性惡心:發(fā)生于化療24小時內
遲發(fā)型惡心:發(fā)生于化療后1-7天
反射性惡心:發(fā)生于任何時期的條件反射,尤見于既往化療對急性和遲發(fā)性惡心控制不住的患者
一、預防及護理措施
頻繁嘔吐可能導致電解質紊亂,如低鉀、低鈉、低氯等發(fā)生。
1清淡飲食即低糖、低脂肪、低膽固醇、低刺激、不低鹽(高血壓、脫水、腎功能異常者除外)。
由于患者放化療后食欲差,飲食攝入量減少,食鹽攝入減少,進而引起血鈉降低(血鈉低于135mmol/L為低鈉血癥,主要癥狀為軟弱乏力、惡心嘔吐、頭痛嗜睡、肌肉痛性痙攣、神經(jīng)精神癥狀和可逆性共濟失調等),而人體內的血鈉唯一來源就是食鹽。
2頻繁嘔吐造成低鉀也是常見并發(fā)癥(血鉀低于35mmol,臨床表現(xiàn)為精神萎靡,神情淡漠倦怠,嚴重時反應遲鈍,定向力減弱,嗜睡或昏迷),而食物中鉀的主要來源是蔬菜、水果。
在清洗蔬菜水果后,用鹽水或果蔬清洗劑浸泡20分鐘后,清洗干凈后,就可以煮熟食用。不建議把蔬菜焯水,會導致鉀、維生素丟失。
3遵從三原則:飲食衛(wèi)生安全原則、營養(yǎng)結構合理原則、腸道營養(yǎng)漸進原則。
4以流食、半流食為主:如安素、小百肽、牛奶、雞蛋羹、里脊肉沫粥、魚片粥、雞胸肉沫粥等,以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。所有食物必須煮熟透。
二、放、化療前的常規(guī)止吐
1止吐藥物主要包括5-HT3受體拮抗劑,5-HT受體拮抗劑臨床較常應用,如:昂丹司瓊,托烷司瓊,帕洛諾司瓊,多拉司瓊,其副作用主要是腸道梗阻,故需監(jiān)測排便情況。
2皮質類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、甲潑尼龍。
3NK1受體拮抗劑(阿瑞吡坦)。
對于低嘔吐風險化療者,以上藥物可單獨應用;對于中度嘔吐風險化療者,三類止吐藥可聯(lián)用;皮質類固醇激素在預防放療及化療所致嘔吐也有很高的治療指數(shù)。
三、放、化療引起的口腔潰瘍、腮腺炎預防
大劑量化療后,約75%的患者發(fā)生口腔潰瘍??谇粷兂=o患者帶來不適、疼痛,咀嚼及吞咽困難,營養(yǎng)不良,甚至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,因此,在臨床護理工作中,要通過護理干預來預防口腔潰瘍的發(fā)生。
原因:
化療3-5天開始為口腔黏膜充血、水腫,逐漸潰瘍、疼痛,引起的原因包括:
1維生素缺乏;
2放療后黏膜上皮細胞損傷;
3缺鋅(雞精味精可能會導致鋅的缺乏),缺鋅也可引起病毒感染;
4進食前后及放化療后由于惡心、嘔吐,未及時漱口或漱口次數(shù)不夠,導致細菌、真菌、病毒感染。
預防措施及治療:
1造血干細胞移植前一個月查多種維生素水平,如有維生素缺乏及時補充,口服復合維生素 B,葡萄糖酸鋅口服液。
2不吃辛辣食物,多吃水果(把水果切片),不能吃堅硬的食物,如堅果、魚刺多的魚類等。
3注意口腔衛(wèi)生,放療后一周內不用口泰、碳酸氫鈉交替漱口及口護包擦拭口腔;如出現(xiàn)口腔潰瘍疼痛,可用利多卡因稀釋液漱口,減輕疼痛;多用生理鹽水漱口,1次/2小時,2分鐘/每次,并進行鼓腮運動;漱口后勿進食。
4放療前,避免進食酸、甜等增加唾液分泌的食物和飲料,多用冰水漱口。
5放療后,用冰袋敷雙腮半小時,可達到預防放射性腮腺炎作用。
6大劑量甲氨蝶呤化療后用含亞葉酸鈣漱口液,1小時一次,方法為:含、漱、咽,漱三口咽一小口。
四、嚴重的上消化道黏膜損傷預防
嚴重的上消化道黏膜損傷,引起上消化道出血,需立即禁食水,??诜幬?,避免進一步損傷黏膜,予強效止吐、止血、抑酸保護黏膜,補充靜脈營養(yǎng),必要時需預防感染。
五、腹瀉是預處理化療中常見的不良反應
化療藥物可導致胃腸道粘膜層破壞,腸上皮脫落。杯狀細胞和隱窩細胞不成比例增加和非典型增生,破壞微絨毛細胞的重吸收功能,引起小腸內吸收和分泌功能失衡導致水樣腹瀉。
治療相關性腹瀉的臨床表現(xiàn)為無痛性腹瀉或伴有輕度腹痛,水樣便,一天數(shù)次或數(shù)十次,持續(xù)5-7天。在移植后早期10天內腹瀉累積發(fā)生率可達30%。
腸道是體內最大、最復雜的免疫器官,機體70-80%的免疫細胞在腸道相關的淋巴組織中,故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及正常功能也是維護人體免疫系統(tǒng),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浸入的重要途徑。
同時需鑒別感染性腹瀉,因為在預處理化療及骨髓零期,患者中性粒細胞嚴重低下,腸道菌群在化療藥物及預防性抗生素應用后,菌群減少甚至失調。
1建議造血干細胞移植前一個月開始服用益生菌維持腸道的正常菌群;
2飲食根據(jù)大便情況隨時調整,如出現(xiàn)腹瀉,飲食以簡單、流食或半流食為主,正常加鹽,腹瀉有所改善,逐漸增加飲食品種;
3需要化驗糞便常規(guī)、菌群及艱難梭菌、痢疾桿菌、沙門志賀菌等,糞便中有無白細胞、真菌等;
4治療上予加強黏膜保護及修復,止瀉對癥,補充水電解質,同時使用腸道抗菌藥物預防繼發(fā)性感染;
5肛周的護理,每次大便后碘伏稀釋后(碘伏:溫開水1:1000)坐浴,然后涂上金黃膏或碘仿膏,如有破損涂紅霉素軟膏。
早期對腹瀉積極治療,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移植后早期供者細胞植入過程中,繼發(fā)急性腸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發(fā)生幾率。若腹瀉發(fā)生在細胞植入過程中伴隨白細胞植入,應高度警惕急性腸道GVHD的發(fā)生。
參考文獻:
[1] 造血干細胞移植標準實踐手冊,美國西雅圖FredHutchin son癌癥研究重型醫(yī)學聯(lián)合體編著;
[2] 黃曉軍實用造血干細胞移植。